前言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七月初十,王贵妃王氏的去世,给了正在哀悼中的永乐皇帝朱棣一个难题。这位自称要恢复“洪武祖制”的皇帝,时常以父亲朱元璋的做法为榜样。而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因马皇后去世后再未立后,显示出他对于皇后职位的谨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徐皇后去世后,朱棣也没有再立皇后,王贵妃在后宫中地位显赫,几乎与皇后平起平坐。朱棣虽然以天子自居,但王贵妃的支持和影响力使得他能在宫廷中保持一丝平衡。晚年的朱棣脾气暴躁,宫中的每一个人,包括皇太子、亲王、公主甚至宫女,皆对其畏惧异常。而王贵妃以她的温和与智慧调和了这股紧张气氛,成为大家的依靠。她的去世无疑令整个宫廷陷入了巨大的动荡。
在她的丧事安排上,朱棣下旨命令:“悉如洪武中成穆贵妃故事。”这意味着王贵妃的丧事应按照马皇后的贵妃孙氏的丧事规格来进行,因为孙贵妃不仅是当时宫中仅次于皇后的权势人物,也是大明王朝第一位贵妃。
孙贵妃的生平与背景
展开剩余79%孙贵妃孙氏,出生于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父亲孙和卿是陈州人,母亲晁氏。尽管祖籍在陈州,孙氏却在父亲任职的毗陵(今江苏常州)出生。她的家庭背景充满了波折。父母双亡后,孙家由长子孙楧掌管家务,但社会动荡、战乱四起使得兄妹们一度四散。孙氏与长兄失联后,跟随二哥逃至扬州避难。那时的扬州,战火不断,义军与元朝的军队交替争夺,孙氏在混乱中再次与兄弟失散,最终被元青军元帅马世熊俘获。马世熊的妻子看到孙氏十三岁年纪却才貌双全,便收养她为义女。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正处于割据战争时期的朱元璋闻名于世的美貌和贞淑品质,决定将这位未婚少女纳入府中。史书记载称,孙氏不仅容貌出众,言行举止也极具礼法,“如古昔贤女”。不过,孙氏与朱元璋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偶遇,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她可能是濠州红巾军首领孙德崖的养女。孙德崖在濠州与郭子兴等势力争斗,朱元璋通过郭子兴的关系逐步与孙德崖的势力接触,甚至两人曾因某些事件发生冲突。
马皇后的去世与孙贵妃的地位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后,立吴王妃马氏为皇后,并开始加速实施各项制度,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基础。朱元璋的大封诸王也在此时展开,封给了自己所有的儿子。而孙氏虽只育有三女,但她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无可比拟,得以位列贵妃之上,且有别于其他嫔妃。
孙贵妃的管理能力与德行得到了马皇后及朱元璋的赞赏。她不仅在宫廷中维持了秩序,也在处理后宫事务时得心应手。这使她在与其他妃子之间的互动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朱元璋最信任的后宫支柱之一。
孙贵妃的病危与去世
然而,孙贵妃的寿命较短。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她在年仅32岁时因病去世。这个消息无疑让朱元璋心碎。为她制定的谥号“成穆”,成为她在历史上的正式称谓,也成为她身后事的标志。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孙贵妃死后不仅赐予她谥号,还亲自修改了丧礼的规定。这种修改主要是为了让孙贵妃的死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因为在当时的标准下,她无子且身为贵妃,在丧礼的规格上很容易被忽视。
朱元璋认为,身为父母的养育者,即使她无子,丧礼应当体现出应有的尊敬,因此他命令所有皇子都按要求服丧。对于孙贵妃的丧事安排,朱元璋做出了细致入微的考量,甚至在某些方面进行了补充,以显示对她的特殊宠爱。
孙贵妃的丧事与安葬
在孙贵妃去世后,朱元璋为她安排了隆重的丧事,并将其安葬于南京朝阳门外的楮冈。这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地方,因为不仅是孙贵妃的墓地,也象征着她在大明朝后宫中的崇高地位。与此同时,孙贵妃失散已久的大哥孙楧被朱元璋找到了,并被赐予三百石的田租,专门负责照料妹妹的墓地。每年的祭祀与礼物,则由礼部统一安排。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决定将孙贵妃合葬于孝陵,并规定每年祭祀时,孙贵妃的名号也将一并得到祭祀。至此,孙贵妃作为一位拥有高贵身份、深受宠爱的贵妃,得以长久被铭记。
结语
作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贵妃,同时也是第一位获得谥号的妃嫔,孙贵妃不仅凭借其出色的品德和美貌获得了朱元璋的青睐,她的地位还来源于她在政治上的智慧与深远的影响。她不仅在后宫扮演了马皇后的副手角色,更在许多关键时刻为朱元璋提供了重要支持。通过她与朱元璋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可以推测,孙贵妃的成功,可能也与她的家族背景,特别是与孙德崖的关系有着密切联系。
发布于:天津市杠杆配资哪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