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就在上月底,全国最大“煤电+熔盐”储能项目在安徽宿州完成试运行并正式投产,为中国新型储能再添生力军。“闲时储热,忙时供热”,9月5日,大皖新闻记者采访获悉,这个“煤电+熔盐”储能项目可根据需要把相当于100万度电的热能储存和释放出来,等于为传统煤电机组外接了一个大型“充电宝”和“调蓄池”。
宿州接入1000兆瓦时供热“充电宝”
9月5日,国能宿州热电公司值班室电话响了。“夏季用电高峰时段,我们经常接到供热不稳的反映电话。”值班工作人员表示。
而此次来电的宿州市安特食品公司相关负责人,却是专门来致谢的:“当前工业供热参数非常稳定,有力保障了生产。感觉最近一周,用电高峰时段的供热压力不像以前那么紧张了。”这位负责人疑惑道,“难道是天气转凉了,今年的用电高峰已经过去了?”
事实上,这位企业负责人的感受并非错觉。最近一周宿州市用电调度更加从容,背后原因除了高温天气缓解,还与一个项目的上马息息相关。
8月30日,由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建设的1000兆瓦时全国最大“煤电+熔盐”储能项目,完成168小时试运行后正式投产。这是全国首台套吉瓦时(1000兆瓦时)级煤电熔盐储换热成套装备及控制系统、国家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
1000兆瓦时是啥概念呢?技术人员向记者解释,1000兆瓦时即100万度电,按照一户普通家庭一天用电量约10度换算,相当于能满足10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量。
技术人员介绍,在供电不紧张时,该“煤电+熔盐”储能项目可储存相当于100万度电的热能;待供电高峰、电厂供热不足时,再将储存的热能释放给用热企业,从而缓解能源供应压力。
谈及项目的背景,相关技术人员表示,随着新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电力系统调峰压力持续加大,煤电仍是非常重要的灵活性调峰电源。传统煤电机组为了满足对外供热参数的需求,在低谷时段难以降低发电负荷,在高峰时段也无法满负荷发电,形成了“以热定电”的困局。熔盐储热技术的引入,就等于为传统煤电机组外接了一个大型“充电宝”和“调蓄池”,在用电低谷时段多余的电量可以储存进“充电宝”,而在用电高峰时段释放电能,有效解决了煤电机组供热、供电难以兼顾的问题,提升煤电机组的调节灵活性。
该熔盐储热系统投运后,机组发电负荷的“顶尖峰、压低谷”的能力大幅提升。在保证最大供热量连续供热5小时的前提下,机组深度调峰的最低发电负荷可降低至30%;当需要顶尖峰100%额定发电负荷运行时,熔盐系统提供的供热蒸汽可实现连续供热4小时。
经测算,该项目投产后,不仅能解决机组“调峰”与“供热”之间的矛盾,提高电网稳定性,有效推动煤电机组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型,还有助于消纳电厂周边区域的弃风弃光电量,每年可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约1.28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8.5万吨。
可满足40多家企业用热需求
为何全国最大的 “煤电 + 熔盐” 储能项目会落地安徽宿州?
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徽是全国科技创新的先锋省份,宿州不仅交通便利,营商环境优良,还为宿州电厂提供了广阔的用热市场和良好的科创环境。此外,宿州电厂又地处市区,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与宿州的经济发展版图交织在一起。在这样的“土壤”基础上,为了适应电力市场改革变化以及开拓未来供热市场,宿州电厂大胆创新,突破火电机组热电耦合困局,研发落地全国最大的“煤电+熔盐”储能项目,成为火电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示范标杆,意义重大。
从0到1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
据该项目部技术人员介绍,项目研发阶段就遇到了不少“拦路虎”:三路汽源的储热系统方案经历了多次修改、推倒重来的反复又难熬的历程,关键核心设备选型也曾让研发团队陷入多次迷茫与彷徨。而在施工过程中,储罐基础与罐壁焊接也遇到了重重挑战和困难。不过,项目部经过技术攻关,最终将问题一一解决。
该熔盐储热系统在宿州落地运行,是当地能源布局的重要步骤。可以预见的是,该项目对于宿州的回报还是很可观的。
相关人士预计,该项目的投产将每年增加供热能力220万吨。一方面,能满足当地40多家工商业企业的用热需求;另一方面,可有效缓解用电高峰时段的用热矛盾,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为皖北地区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创造有利条件。
大皖新闻记者 赵明玉 通讯员 周宝桓 文楚
编辑 彭玲
杠杆配资哪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