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行为金融学的透镜对准ESG投资,可以让我们超越“做好事”的表面叙述,深入探究投资者决策背后的、甚至他们自身都未必察觉的心理动机。传统金融学假设投资者是纯粹理性的“经济人”,只追求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而行为金融学则揭示了,真实的投资者是“正常人”,其决策受到各种认知偏差、情感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ESG投资者是一类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 因素作为关键考量标准纳入其投资决策过程的投资者。简单来说,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财务回报,还包括积极的社会影响和可持续的价值。他们的核心理念是:那些在ESG方面表现良好的公司,通常更负责任、风险更低,并且更具长期竞争力,从而能带来更稳定、更优异的长期财务回报。
下面,我将从行为金融学的专业角度,系统性地阐述ESG投资的心理动机。
核心框架:超越“阿尔法”的效用函数
“阿尔法”的效用函数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固定的数学公式,而是一种描述投资者偏好的经济学模型,其核心特征是投资者不仅关心最终财富的绝对水平,更关心其投资组合相对于某个市场基准(如沪深300指数)的表现。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效用函数并非只包含财务回报(π)。对于ESG投资者而言,效用函数至少包含三个变量:
U(效用) = f( π财务回报 , E情感价值 , S社会形象 )
1、π (财务回报): 传统经济收益。
2、E (情感价值): 从投资符合个人价值观的行为中获得的情感满足感、内心平静和“温暖光晕”效应。
3、S (社会形象): 通过投资行为向外界( peers, 社会)展示自己是“有责任的”、“有远见的”或“有道德的”人所带来的声誉效用。
ESG投资之所以盛行,是因为对许多人来说,E和S带来的正效用足以抵消或超越对π可能受损的担忧。行为金融学正是要解构E和S背后的心理机制。
关键行为金融学概念与ESG心理动机的对应
1、表达性利益 vs. 工具性利益
这是理解ESG心理的核心二分法
工具性利益: 指投资带来的实际财务回报。这是传统金融学的焦点。
表达性利益: 指通过投资行为来表达个人身份、价值观和信仰所带来的满足感。
行为解读: 许多ESG投资者强烈的动机来自于表达性利益。持有ESG基金或股票,就像穿上一件印有特定标语的文化衫,它是一种身份信号,不仅向他人也向自己确认:“我是一个关心世界未来的人。”这种行为满足了人们对自我概念一致性的需求——让外部行为与内心价值观保持一致,从而减少认知失调。
2、心理账户
人们会在心理上为不同的资金设立不同的“账户”,并赋予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目标。
行为解读: ESG投资者往往会创建一个名为“道德投资”或“未来世界”的心理账户。
对于这个账户,他们的风险偏好和回报预期可能与“退休账户”或“投机账户”完全不同。
他们可能愿意接受这个账户略低的财务回报,因为其“回报”是以情感价值(E)和社会形象(S)来衡量的。
这解释了为什么即使ESG基金的费率稍高或短期表现平平,投资者仍可能坚持持有——他们是用不同的“心理尺子”在衡量。
3、过度自信与控制幻觉
过度自信: 投资者倾向于高估自己的知识、信息和判断能力。
控制幻觉: 人们相信他们能够影响或控制他们实际上无法控制的结果。
行为解读: ESG投资者可能(潜意识地)认为,通过投资于解决气候变化或社会公平的公司,他们不仅在财务上支持这些企业,更是在积极参与并推动社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这种“用钱包投票”的行为带来了一种代理感和控制感,缓解了面对全球性问题时普遍存在的无力感。这是一种积极的幻觉,激励了投资行为。
4、框架效应与损失厌恶
框架效应: 决策受到问题表述方式(框架)的影响。
损失厌恶: 人们对损失的痛苦感远大于同等收益带来的快乐感。
行为解读: ESG因素可以被“框架”为一种风险缓解工具。
例如,“投资高碳排放公司可能面临未来的监管风险(‘碳税’损失)和资产搁浅风险”这种表述,触发了投资者的损失厌恶。相反,“投资绿色科技公司可以抓住未来能源转型的机遇”则框架为增益。
行为上,规避ESG风险(一种损失)的动机,可能比追求ESG机遇(一种收益)的动机更强烈。这使得ESG投资在心理上更具说服力。
5、社会偏好与从众行为
社会偏好: 人类效用函数中包含了对他人福祉的关注(利他主义、公平感)。
从众行为: 个人受到群体压力或信息影响,倾向于模仿大多数人的行为。
行为解读:
利他主义与互惠: 部分投资者真诚地希望自己的资金能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积极影响,这是一种内在的社会偏好。
声誉关切与从众: 当ESG投资成为主流,尤其是在机构投资者和年轻一代(如千禧一代、Z世代)中流行时,不从众可能会带来社会压力。不进行ESG投资可能被视为“落后于时代”或“不负责任”,从而损害个人或机构的社会形象(S)。这种动态创造了强大的网络效应,加速了ESG的普及。
6、确认偏误
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信息来证实自己已有的信念。
行为解读: 一旦投资者认同了ESG理念,他们会更关注支持ESG投资有效性的研究(如某些ESG指数跑赢大市的消息),而下意识地忽略或低估相反的证据。这有助于他们维持投资决策的心理舒适度,强化了ESG投资的持续性。
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ESG投资悖论与挑战
行为金融学不仅能解释ESG的兴起,也能揭示其潜在的问题:
1、“绿洗”的易感性: 由于确认偏误和框架效应,投资者可能更容易被表面上光鲜的ESG报告和标签所吸引,而缺乏专业能力和精力去深究企业的真实ESG表现,从而被“绿洗”公司所蒙蔽。
投资市场中的"绿洗"(Greenwashing,也常译作"漂绿"),指的是一种通过误导性宣传,夸大其投资产品、服务或整体战略在环境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塑造不真实的"绿色"或"可持续"形象的行为。
2、回报期望的复杂性: 如果投资者声称既追求道德又追求高回报,当ESG投资表现不佳时,认知失调就会出现。他们可能会重新调整自己的效用函数,强调表达性利益(E)的重要性,或者归因于短期市场无效。
3、群体极化和泡沫风险:从众行为可能导致资金过度集中于某些被贴上“ESG”标签的热门板块,推高其估值,脱离基本面,最终可能形成泡沫。
总结
从行为金融学的观点看,ESG投资远非一种纯粹的财务计算。它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深深植根于人类追求价值观表达、情感满足、社会认同和控制感的心理需求。这些非财务的心理动机(E和S)与传统财务动机(π)共同构成了现代投资者的多元化效用函数。
理解这些心理动机,对于:
投资者而言: 有助于更清晰地审视自己的投资初衷,避免陷入行为陷阱,做出更自知、更可持续的决策。
资产管理公司而言: 可以设计出更符合投资者真实心理需求的ESG产品,并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监管机构而言: 需要关注行为偏差可能引发的市场扭曲(如“绿洗”和泡沫),并制定规则保护投资者,促进信息的真实、透明。
投资市场中的"绿洗"(Greenwashing,也常译作"漂绿"),指的是一种通过误导性宣传,夸大其投资产品、服务或整体战略在环境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塑造不真实的"绿色"或"可持续"形象的行为。
总而言之,行为金融学为ESG投资提供了远比传统理论更丰富、更贴近现实的分析框架,揭示了社会责任投资背后鲜活而复杂的人性动力。
需要注意的概念
文章中使用的 E(情感价值)和 S(社会形象),与 ESG 投资框架中的 E(环境)和 S(社会) 是两个不同层面、不同范畴的概念。我非常感谢您的指正,这让我有机会将这个关键区别阐述得更清晰。
让我们来彻底厘清这两者的关系:
核心区别:主观心理动机 vs. 客观投资标准
两者的关系:一种供需与映射
虽然概念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深刻的联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逻辑链来解释:
1、内在驱动(心理动机): 一位投资者由于内在的情感需求(行为E) 和社会形象需求(行为S),希望自己的投资能符合其价值观。这使他产生了对“责任投资”的偏好。
2、寻找标的(投资标准): 为了满足这种心理偏好,他需要在市场上寻找符合其价值观的投资产品。这时,ESG投资框架中的E(环境)和S(社会)标准就为他提供了一套现成的、系统化的筛选工具。
3、达成满足: 当他投资于一家在ESG的E(环境) 方面表现卓越(如新能源公司)或在ESG的S(社会) 方面表现突出(如拥有良好劳工记录的公司)的企业时,他的投资行为(持有该资产)恰好满足了他个人的情感价值(行为E) 和社会形象(行为S) 需求。
简而言之:
行为金融学中的 E/S 是投资者内心的“需求端”,而ESG框架中的 E/S 是金融市场上资产的“供给端”的属性。ESG投资成为连接这两端的桥梁。
杠杆配资哪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