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江青忌恨的才女明星
文革被迫害至死
作者:叶细细
王莹留存下来的资料稀少,影像亦不多见。其中一张她年轻时的照片,眸光流盼,眉间隐约透露出一抹忧愁,初见之下,宛如一位再现的林黛玉。
上世纪三十年代,王莹曾一度声名鹊起,其人气之旺,甚至让江青心生嫉妒。
王莹的童年充满不幸,母亲早逝,父亲再婚,继母的虐待让她备受煎熬,更不幸的是,她被父亲转手给了薛家作为童养媳。王莹曾两次尝试以吞食鸦片的方式结束生命,薛家为避嫌疑,将她送回原籍。然而,在那个环境中,王莹无法继续生活。在亲友的援助下,她逃至武汉,开启了人生的新旅程。
王莹,曾在上海投身革命事业,此后通过与洪深、夏衍等杰出的左翼文艺家的交往,她逐渐踏入话剧表演的领域。
王莹与江青因表演结仇。
彼时,江青尚名蓝苹,踏入联华影片公司之门,蓝苹心中最大的梦想便是成为最为耀眼的电影明星。
蓝苹与王莹曾共同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画面中两人肩并肩,显得格外亲密。然而,在当年,蓝苹对王莹心生怨恨,这一切皆因争夺话剧《赛金花》中的角色而起。
《赛金花》这部话剧剧本出自夏衍之手,在女主角赛金花的挑选过程中,蓝苹与选角负责人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那是在1936年的上海,女明星们如繁花绽放,张织云领衔在前,胡蝶、阮玲玉紧随其后,而周璇、王人美等人的光芒同样耀眼,无论谁被选中,都能担纲女主角的重任。
在这众多杰出的女明星之中进行挑选,确实让人颇感踌躇。
蓝苹的演技与上述演员相较,实难匹敌。然而,她的运气颇佳。自她在话剧《娜拉》中担纲主演,蓝苹便对成名之路孜孜以求。当《赛金花》的选角信息传出,她视其为跃上名声巅峰的绝佳机遇,遂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力求夺得女主角的角色。
经过初选阶段,《赛金花》的女主角最终锁定为王莹。相较之下,王莹的资历远胜于蓝苹。在年方二十之际,王莹便已出演了由洪深导演的知名黑白影片《铁板红泪录》,该片正是洪深的成名之作。在《女性的呐喊》和《自由神》等作品中,她均展现出卓越的演技,这也正是她跻身一线女星行列的缘由。反观蓝苹,在彼时她与王莹仅有的一次合作,仅是在《自由神》中扮演了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除了在银幕上的表现,王莹凭借其出众的外貌、演艺天赋以及才华,与艾霞并称,成为了才女明星的代表。
初入娱乐圈,演艺经验尚浅,甚至未能跻身三线明星行列的蓝苹,自然难以与王莹相提并论。
蓝苹心知肚明,但她却并未选择退让。她深知,并非所有演艺界的光芒都是凭借个人才华照亮,有些人或许能够通过绯闻炒作或是关系网络脱颖而出,但蓝苹始终坚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她同样能够实现目标。
1936年四月,于杭州著名的六和塔脚下,郑君里(后排左一)与沈钧儒(后排中)担任证婚人,蓝苹与唐纳(前排左三及左四)、赵丹与叶露茜(前排左二及左一)、顾而已与杜小鹃(前排右一及右二)等,共同举行了别开生面的集体婚礼。
在夏衍的《懒寻旧梦录》中,提及了蓝苹与王莹争夺饰演赛金花一角的风波。夏衍回忆道:“面对这一困境,我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建议将演员分为A、B两组,让赵丹与蓝苹,金山与王莹分别展现各自才华。”然而,夏衍的这一妥协并未成功,蓝苹不愿屈居人后,拒绝接受B角的角色。正当蓝苹力争之际,另一事件的发生,使得她出演赛金花的梦想化为乌有。
1936年11月,金山与王莹携手召集了一众志同道合者,共同创立了“四十年代剧社”,并与上海金城大戏院达成了合作协议。该剧社于同月19日拉开了公演的序幕,推出了话剧《赛金花》。在这部作品中,王莹担纲女主角,金山则饰演李鸿章这一角色。《赛金花》一经上演,便座无虚席,连续20场的精彩演出,使得21岁的王莹一夜成名,轰动整个上海滩。
王莹素来不喜与人争斗,当听说蓝苹欲争取《赛金花》的女主角一角时,她曾向导演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得到这个角色。然而,导演并未同意,最终她只能无奈作罢。还有一次,当《赛金花》剧组北上至南京,于国民大戏院上演之际,恰逢梅兰芳在邻近剧院同时献艺,两处剧院竟形成了一种暗中较量的态势。王莹得知此事后,首先向梅先生送上了花篮以示祝贺,梅先生亦回赠花篮,自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通常,心灵高尚的人更能因自身品质而赢得机遇。
王莹
蓝苹对王莹的崛起感到极度不满,尤其是因为小报上关于她竞演《赛金花》未果的新闻,令蓝苹倍感颜面扫地,心生嫉妒。王莹未曾料到,一场选角之争竟会与她结下终身的梁子,让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波及到她的亲人。
当王莹如日中天之际,她与金山曾有过一段短暂的情缘。两人因戏结缘,此事在张瑞芳的回忆录中也有所提及:“金山与王莹随同中国救亡剧团远赴南洋演出,归国后,在重庆文艺界引发了一阵小小的波澜。传闻金山与王莹已坠入爱河……然而不久后,又有消息传来,王莹与一位年轻的政府要员谢和庚一同赴美,金山遂陷入失恋的阴影。”
王莹与谢和庚的恋情,曾遭遇众多反对声音,其中不乏知名人士郭沫若和田汉的坚决抵制。更有朋友当众对王莹斥责,称其为“明珠蒙尘,错付于反动军官”。
谢和庚当时担任国民党军委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将军的上校机要秘书。然而,事实上,他是我国地下党员,这一点鲜为人知,多数人并未了解他的政治身份。
王莹与谢和庚婚后情深意笃,曾携手远赴美国深造。他们乘坐的海轮自上海起锚,五十余日的航行途中,两人抓紧时间刻苦学习英语。那段时光,对他们而言,每一天都充满了无尽的美好。
当蓝苹化身为江青之际,过往的诸多历史篇章亟待被遮掩。她深恐他人窥见其过往,对于那些曾与她共事的同僚,她无不使出浑身解数,意图将其置于绝境。至于那些与她争夺女主角之位的王莹,更是她所不容于心的对象,成为其迫害名单中的重点。
彼时,王莹已鲜少登台演出,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即便是在酷暑炎炎的夏日,她仍需盖上三床棉被方能抵御寒冷。在那段多病缠身的岁月里,她与谢和庚彼此扶持,相依为命。
在漫长的寂静时光中,王莹还是被江青派人寻得。随着文革的拉开序幕,王莹与谢和庚成为了调查的重点对象。
1967年二月,一群红卫兵闯入王莹与谢和庚的宅邸,盘桓长达半个月之久。在这漫长的半个月里,他们不仅白天滞留,甚至夜宿于王莹与谢和庚的炕上。王莹与谢和庚的文稿亦遭查缴,王莹更被押至矿大,遭受残酷的刑讯。在那个黑白颠倒的日子里,本就体弱多病的王莹,面对这样的折磨,身心俱疲,身体迅速崩溃。先是胃病发作,紧接着全身瘫痪,健康状况急转直下。
王莹与谢和庚并肩步入牢狱。她所背负的罪名,一是“三十年代的黑幕影星”,二是“美国间谍”。
王莹自入狱之日起,便失去了往昔与未来。她仅存于世间,化作了一个冷冰冰的编号:6742。
在无法相见的时光里,王莹与谢和庚各自默默忍受着孤独与煎熬,心中始终怀揣着重逢的期许。谢和庚顽强地支撑着病弱的身躯,终于盼来了重获自由的那一天。他满怀期待,以为将能见到王莹,将她迎回家中,重启他们幸福生活的篇章。
谁能料想,谢和庚从医护人员手中收到的,竟是一纸标注着“6742”的死亡通知。王莹终究未能挺过难关,先行一步。
谢和庚握紧那份死亡通知单,瞬间失去了知觉。再度醒来,他精神支柱已坍塌,思维停滞,眼神空洞无神。
王莹的一生,真诚地直面情感,全心全意地深爱着谢和庚。他们之间的钻石般坚贞的情感,却在不公的历史洪流中遭到了毁灭。尽管王莹的电影作品并不丰盛,但她留下了两部长篇小说《宝姑》与《两种美国人》,以及一本自传,流传于世。这些冷峻而深邃的文字,记录了她亲身经历的往事,真实而感人,或许比她所演的电影作品更具永恒的生命力。
“潜伏者”谢和庚
桂林的谢和庚,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坚定不移的革命战士。他在党的秘密战线上,为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声名显赫。
桂林中学的谢校友。1932年,他于北平的中国大学深造期间,意外收到了一封油印的信件,信中附有钢笔亲笔留言。
“赓先生……承蒙几位友人提起,先生在北平各大院校积极传播进步理念,并致力于抗战宣传,其精神令人深感敬佩……西北军中的众多爱国将领,正整装待发,随时准备迎接曙光。一旦时机成熟,他们便会号召军民团结一心,特别是广大爱国青年,共同发起一场全国性的抗战运动……”此信函的署名是“西北军中的抗日志士”。
12月,一封充满热情的来信将谢和赓的内心燃起熊熊烈火,热血澎湃,促使他毅然决然投身于察哈尔抗日前线。1933年2月,在宣侠父等人的引荐下,谢和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3月顺利转为共产党员。
同年五月,抗日同盟军正式成立。谢和赓在入伍短短三天后,便获吉鸿昌将军赏识,被任命为上尉秘书,同时担任司令部教导队教官,一跃成为迅速晋升八级的“火箭炮”式军官。随此后,他跟随吉将军转战南北。然而,由于抗日同盟军力量单薄,不足半年后,在九月,同盟军不得不宣告失败。
谢和赓带着冯玉祥与李济深出具的推荐信,投身于白崇禧麾下。得益于谢父谢顺慈与白崇禧之岳父马健卿同为清末的秀才,双方有世交之谊,谢和赓迅速赢得了白崇禧的信赖,进而成为他的机要秘书。
谢和赓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创作了《半殖民地的中国经济概观》一书,以及《论美国倾销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谈广西的对外贸易》等系列文章,这些作品赢得了李宗仁、白崇禧的青睐与重视。
1934年冬季,谢和赓被委以重任,担任广西工商局研究员及建设厅工商科的一等科员。他草拟了一系列计划和章程,恰与当时桂系推行的自治、自卫、自给“三自”政策相契合,因而赢得了李宗仁与白崇禧的赞誉。仅四个月后,谢和赓便荣获第五路军总部颁发的“特别出入证章”,凭借此证章,他无需通报岗哨,便能自由出入李宗仁与白崇禧的居所。
1937年8月2日,蒋介石特邀白崇禧前往南京,共商抵御外侮之大计。李宗仁当时对局势的判断失误,误以为日军不会迅速采取行动;同时,他对白崇禧的智谋深信不疑,忧虑蒋介石可能暗中策划阴谋。白崇禧亦处于犹豫不决之中,一时难以做出决断。
谢和赓忧虑过度揣测可能致使合作中断,故而熬夜赶制一封长函,直接送达白崇禧手中。他在信中强调,抗日救亡无疑将成为国家未来生活的核心议题,此情势下,蒋介石既不会也难以孤注一掷地独行其是。他劝告白崇禧应将民族大义放在首位,火速进京。唯有如此,方能启动全面抗战的进程,桂系亦可借此机会挺进广西,将势力渗透至蒋介石的势力范围,进而提升桂系在全国民众中的声望。李宗仁与白崇禧有望成为深受人民爱戴的英雄。
8月4日,白崇禧启程前往南京,在动身之际,特地要求谢和赓陪同前往。
自8月5日起,谢和赓踏入白崇禧的办公室,开始处理日常的文件与函电,进而担任了白崇禧的机要秘书。进入九月,得益于白崇禧的举荐,蒋介石委以谢和赓重任,任命他为国民政府大本营国防会议的独任秘书。在秘书长张群的悉心指导下,谢和赓负责国防会议的记录工作以及各项事务的办理。在当时,谢和赓作为中共“特密”地下党员,代号“八一”,秘密执行党的使命,直接受周恩来、李克农的领导。
“和赓确实出色!”因此,谢和赓被破格晋升为上校。
1938年二月,韦永成与程思远郑重其事地向李宗仁、白崇禧提出了一个请求:“按照委座的意思,白副总长身边的参议刘仲容以及机要秘书谢和赓,理应正式加入国民党。”
谢和赓立即将此事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指示谢和赓依照李宗仁、白崇禧的意愿行事。然而,谢和赓发现国民党的入党程序存在疏漏,可借此机会钻空子。他在完成入党手续后,按照规定本应将表格寄送至中央党部存档,但这些事务均由谢和赓一手操办,因此他私自保留了部分表格,仅将刘仲容的寄出。当时局势紧张,众人纷纷臆测谢和赓已成为国民党员。谢和赓巧妙地蒙混过关,最终并未真正加入国民党。
“和赓啊,你这步棋走得极妙,让他们(即李宗仁、白崇禧)深信你有着跃升官阶、富贵双全的野心!实在是高明至极……”
1938年三月,国民革命军高层将领们集结于武昌,进行了一场为期集训。白祟禧将军届时将发表重要讲话,他已将演讲稿委托给谢和赓及两位秘书负责撰写,并规定他们须在一周内完成稿件,提交审阅。此举显然是对部下能力的考察。
谢和赓不敢有所懈怠,仅用两天三夜便完成了一份草稿。随即将其交由李克农转呈周恩来。翌日,谢和赓渡江前往取回稿件,回家后打开一看,周先生已用红笔删去了千余字。
在当日的训话中,白崇禧并未依照事先准备好的文稿进行宣讲,然而其发言内容却与谢和赓所撰写的草稿如出一辙。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竟然有一位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其针对国民党军官的训话文稿,竟出自一位共产党员之手,而最终修订完善者亦为另一位共产党员。
1937年,谢镛——谢和赓与杜璇的珍贵骨肉,当时尚处于两岁多的稚嫩年纪,与慈母杜璇共同留下了永恒的合影。
谢和赓与白崇禧一直共事,成就斐然,因而深得白的青睐。他与白崇禧同乡,且与白的姻亲之家有着悠久的交情。白的夫人马佩璋将唯一的表妹杜璇许配给了谢和赓。于是,这位隐秘的青年共产党员谢和赓得以融入白家的亲戚行列。这段婚姻加深了白崇禧对谢和赓的信任,然而,却是以牺牲谢和赓个人情感为代价。令人意外的是,谢和杜的婚姻仅维持不到一年便走向了分居。
王 莹
谢和赓后与知名女演员王莹相识并坠入爱河,他们的爱情建立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双方仅知晓对方是进步青年,并未透露彼此的共产党员身份。然而,在一次李克农的失误中,王莹方才意识到,她所热恋的“国民党军官”实则是一位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
王莹
“谢和赓!”谢和赓闻言却不敢回应,鉴于他与李克农系单线联络,忌讳他人在场时互生交往。稍作迟疑,他还是决定下车与李克农会面。在此之前,王莹已对谢和赓有所了解,并对他颇有好感。李克农,安徽巢湖人氏,曾在芜湖求学并投身革命事业,并于1928年迁至上海,彼时正是王莹的上级。李克农如此亲昵地呼喊,机智的王莹顿时恍然大悟,惊喜地称呼谢和赓为“同志!”谢和赓瞥了她一眼,却选择缄默不语,假装不识,转身登车离去。事后,周恩来对李克农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自桂林陷落,迁至重庆后,王莹与谢和赓的恋情逐渐公之于众。然而,郭沫若、田汉、范长江等众多进步文化人士纷纷表达了对他们爱情关系的反对态度,其中不乏有人对王莹进行指责,称她“甘愿成为军阀走狗的附庸”。更有甚者,呼吁周恩来介入此事。事实上,周恩来早已知晓王莹与谢和赓的恋情,并对谢和赓的过往婚姻有所了解。面对外界的质疑,周恩来呼吁大家“信任王莹,切勿干涉她的私生活”。即便国民党方面有人向白崇禧举报,指责共产党对谢和赓施以美人计,但白崇禧始终未曾对谢和赓有所指责。
1936年秋季,她担纲主演了夏衍编剧的国防剧作《赛金花》,这一演出成为了三十年代中国话剧史上的佳话,在上海滩声名鹊起,却与蓝苹产生了矛盾。彼时,上海影坛明星荟萃,张织云、胡蝶、阮玲玉、周璇、王人美等人皆在蓝苹之上。蓝苹虽曾在《娜拉》中扮演过女主角,却急于求成,渴望出演《赛金花》中的主角。夏衍提出折中方案,将角色分为A、B两组,金山与王莹、赵丹与蓝苹分别搭档。然而,蓝苹不愿屈居人后,只接受B组角色。正当蓝苹力争之际,金山和王莹联合他人创建了“四十年代剧社”,并与上海金城大戏院达成合作,随即公演了《赛金花》,王莹饰演女主角,金山饰演李鸿章。
1936年,王莹参演《赛金花》。
自《赛金花》一剧登台,每一场演出皆座无虚席,连续二十余场的热潮,一时无两。彼时,王莹年仅二十一岁。上海观众纷纷沉醉于她主演的戏剧、电影,以及她撰写的文字之中。谢和赓,日后成为王莹先生伴侣之人,便是她忠实的粉丝。王莹的崛起,使得蓝苹心中愤懑不已。再加上小报对蓝苹竞演《赛金花》却败北的报道,更让蓝苹感到颜面尽失,对王莹的成见至今未消。
王莹 左,江青(蓝苹) 右
“放下你的鞭子”!此情此景,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观看此剧的徐悲鸿深受触动,他以逼真的比例,将王莹的舞台形象绘制成油画《放下你的鞭子》,并在画中题写了“中华女杰王莹”的赞誉之词,与王莹一同在画作前合影留念。画中,王莹身着白底蓝纹的服饰,手持鲜艳的红绸,舞姿翩跹,周围围观的人群中既有衣衫褴褛的难民,也有手持枪械的中国军人,生动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生活图景与爱国热情。这一刻,人们再次聚焦于这位文艺明星——王莹。
王莹与徐悲鸿在油画《放下你的鞭子》前留下了合影。
在美国
1942年,谢和赓与王莹一同赴美深造,期间他们暗中为中共执行统战与情报任务。谢和赓在美深造于世界事务学院及费城州立大学研究院,同时担任华侨报纸《纽约新报》的代理总编辑,负责翻译与撰写社论,积极宣扬抗日救国的理念。王莹则分别就读于贝满学院和耶鲁大学主修文学,并曾在邓肯舞蹈学院深造舞蹈。在这一年里,她更是当选为中国代表,参与了世界青年学生代表大会。
1943年,王莹受美国政府之邀,以她那纯正而流利的英语,在白宫舞台上演绎了美籍作家赛珍珠编剧的《元配》以及上海作家陈鲤庭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她高唱《到敌人后方去》、《义勇军进行曲》等耳熟能详的民歌。当时,即便身体瘫痪的罗斯福总统也乘坐手摇车,与家人一同,以及白宫的高级官员们,各国驻美使节及其夫人,共同目睹了这场演出,掌声经久不息。王莹因此被誉为“首位在白宫献艺的中国演员”。
王莹才识广博,多才多艺,笔耕不辍,撰写了众多散文、游记与影评,在文坛声名远扬;自1946年起,她耗时两年有余,倾情创作了自传体长篇小说《宝姑》,以细腻而温情的笔触描绘了故乡芜湖的风土人情,生动地讲述了她与祖母、母亲三代女性各自迥异的故事。此外,她还亲自将该小说翻译成英文。
1943年,王莹组建了中国剧团,在白宫进行了精彩的演出。他们走遍美国,深入工厂和学校,用流利的英语演唱抗日战歌,极大地点燃了华侨们的爱国之心。在赴美前,周恩来同志曾分别与谢和赓、王莹进行谈话:“你们的恋情纯粹而正当。抵达美国后,希望你们能够相互扶持,互相学习,真诚相爱。然而,为了工作的需要,小谢在解除旧有的婚约之前,暂时不能进行婚礼,亦不能同居。这是党的规定。”遵循党的指引,他们在美国以未婚夫妇和朋友的身份,共同奋斗了整整八年。
新中国成立之际,谢和赓接到了姐姐从内地寄来的判决书,该判决书宣告了他与前妻的离婚,同时,《桂林日报》上也刊登了他们离婚的公告。随后在1950年2月,谢和赓与王莹在美国举行了婚礼。
王莹夫妇
1954年,王莹与谢和赓夫妇的共产党员身份不幸被揭露,随之被美国移民局拘押入狱。面对美国当局的逼迫,他们坚定地声明:“我们身为堂堂的中国公民,决不屈服,绝不接受美国国籍!”消息传至周恩来总理耳中,他立即指示外交部展开交涉,并成功通过朝鲜战争中美方战俘的交换,将王莹和谢和赓夫妇营救回国。
谢和赓蒙冤,王莹去世。
1955年元旦的夜晚,王莹与谢和赓重返北京,受到了董必武副主席的温馨接见。周恩来总理赞许道:“你们两位夫妇,为党肩负的重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革命事业贡献良多。”此后,谢和赓被分配至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编辑室,担任高级编辑并兼任欧美组组长,随后又被调至外交部工作。而王莹则投身于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一职。
1957年,谢和赓于整风运动期间,毅然贴出了一张醒目的大字报,力主保护古迹牌楼,提议将大地主及大资产阶级的宅邸,诸如中南海等,转变为文化馆、少年之家以及老年之家。此举令他遭受了“右派”的标签,并被流放到黑龙江850农场云山畜牧场进行劳动改造,承受了长达近两年的残酷折磨。在周恩来等人的积极干预下,他终于得以重返北京,与王莹重逢。自此,他们选择搬迁至北京西郊的香山狼见沟,过上了宁静的平民生活。
在此阶段,王莹全身心投入于小说创作,圆满完成了长篇小说《两种美国人》的撰写。
在30年代的上海,蓝苹与王莹曾为争夺话剧《赛金花》的主角之位展开激烈竞争。王莹对蓝苹的过往也有所了解。然而,蓝苹在更名为江青后,虽然光环四射,成为“旗手”,但她的骄横、傲慢、虚伪和阴险本性并未因此有所改变。“旗手”的地位赋予了她权势,她得以利用手中的权力伪装自我,甚至对“私敌”进行报复。
“旗手”那段不光彩的过往,成了江青心中的一块隐痛。她首先便想到了那些深知她底细的郑君里和赵丹!紧接着便是王莹。命令下达:“查!”自1958年底起,王莹便隐居于北京香山的狼见沟——她的丈夫谢和赓在1957年被错误地定性为“右派分子”,被送往北大荒进行劳改。她选择躲进人迹罕至的狼见沟农舍,以避开那繁华的京城世界。谢和赓从北大荒劳改归来后,夫妇二人依旧居住在狼见沟,与世隔绝。
1967年二月,一群佩戴红袖章的陌生人突然涌入狼见沟,宣称是受中央文革小组的委派!这些人来自多所高校的红卫兵组织。王莹与谢和赓不幸遭受了大规模的搜查。他们的手稿、日记以及在美国多年收集的报刊资料等,均被强行带走。王莹和谢和赓随后不断遭受红卫兵的审讯。经过数月的折磨,他们身心俱疲。7月1日,他们被双双投入监狱。谢和赓被冠以“右派分子”的罪名!而王莹则被扣上了“美国特务”、“叛徒”、“反革命”等一连串的帽子。在江青的密令下,打手们对王莹进行了残酷的折磨,不断对她进行审讯和殴打。1970年,王莹在折磨下导致下肢瘫痪,全身抽搐。1974年3月3日,王莹含冤去世!她去世当天,遗体被火化。死亡证明上仅有的信息是一个囚徒编号:6742。
王莹在严酷的狱中环境中,顽强地度过了七年又八个月,然而她的生命却在59岁的年纪戛然而止。
谢和庚握着那张死亡通知单,瞬间便失去了意识。当他缓缓醒来,精神支柱已坍塌,思维停滞,眼神空洞。王莹与谢和庚之间那颗闪耀的钻石之心,亦随之破碎。
1975年五月,身患重病的周恩来同志得知相关情形后,即刻下达了释放的命令。谢和赓二位在狱中度过了长达八年的时光,双耳因遭受严重损伤而丧失了听力,言语能力亦不复存在,思维能力亦随之受损。
王莹与谢和庚合葬墓
出狱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谢和赓奇迹般地重拾清醒,健康状况得以恢复。随后,他投身外交部门工作,直至光荣退休。2006年,谢和赓安详离世,享年九十四载。在出狱后的三十年间,他勤奋工作,笔耕不辍,1994年顺利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期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永远在初恋》,编纂了《王莹、谢和赓诗文选集》,并撰写了电视剧本《王莹、谢和赓》。
1979年7月6日,文化部郑重地为王莹洗清了冤屈,恢复了名誉;紧随其后,王莹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宝姑》以及《两种美国人》也先后与读者见面。(2014年7月24日)
俯首甘为孺子牛
革命文学巨匠谢和庚,堪称秘密战线上的杰出工作者。
1948年农历六月末,冯玉祥将军在启程返回祖国的前夕,即兴挥毫创作了一幅意境悠远的写意国画《牛》,以此作为礼物赠予继续滞留美国的谢和赓。冯将军赞誉谢和赓犹如一头忠诚的老黄牛。
谈及秘密行动,脑海中便会浮现出007的形象,那惊心动魄的冒险,浪漫情调,以及风情万种的邦德女郎,还有那些大胆的激情场景……
冯玉祥将军为何独独将谢和庚比作老黄牛呢?
实际上,尽管詹姆斯这一角色的塑造异常精彩,但在谢和庚的真人真事映照下,仍显得相形见绌。
谢和庚的战斗岁月,始终弥漫着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周恩来时常叮嘱他:“切莫忘记,你是身处‘小诸葛’的麾下,若稍有不慎,每一步都充满险境。”至于詹姆斯笔下的浪漫情调,对于谢和庚而言,不过是遥不可及的神话。
设想一下,若与一位并无情感的女人结为连理,且无法解除婚约,这样的关系还能算浪漫吗?若被同阵营的人视为敌对,且对方反对你的恋情,这样的境况下,又怎能谈得上浪漫?再者,与心爱的伴侣远隔重洋相依为命,却无法步入婚姻殿堂,甚至不允许同居,这样的情形下,谁还能拥有浪漫的情怀呢?
这正是谢和庚所必须面对的现实——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在与那些凶狠狡诈的敌人进行智勇较量之际。
尤为难得的是,他毫不犹豫地承受了这一切,只为党的事业献身。
冯玉祥将军曾言:“我绘制的《牛》赠予谢先生,灵感源自鲁迅先生的名句‘俯首甘为孺子牛’,期愿谢先生能始终如一,成为一头勤勤恳恳为民众服务的‘牛’。”
“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鲁迅先生以“孺子牛”这一比喻,颂扬那些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知名英雄。牛以草为食,产出牛奶;辛勤耕耘,无怨无悔。然而,作为一个具有七情六欲的人类,要如老黄牛般埋头苦干,默默付出,实属不易。冯玉祥将军深知谢和庚之为人。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谢和庚舍弃了青春与情感。他堪称一位崇高无上的“孺子牛”。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为民众的幸福与安宁,演绎了无数感人至深的英勇事迹。他们甘愿“俯首为孺子牛”,默默耕耘,不懈奋斗。如同浩瀚星空中熠熠生辉的星辰,他们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谢和庚是众多星座之一。
我们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交织着荣耀与耻辱。服务人民,我们引以为荣;背离人民,我们视为耻辱。这正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所在。社会亟需这种精神,而群众尤其需要这样的共产党员。无论是革命斗争的年代,还是建设事业的征程,这种精神都不可或缺。
杠杆配资哪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